张恭庆,男,汉族,1936年5月出生,上海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并留校任教,历任助教、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2018年11月退休。
张恭庆主要从事非线性分析、偏微分方程、张量特征值以及图谱理论的研究工作,在非线性分析方面发展了无穷维morse理论,并以同调类的极小极大原理为基础,把许多临界点定理纳入到这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与合作者将其应用于许多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多解问题,如极小曲面、调和映射、预定曲率的nirenberg问题,hamilton 系统周期轨道和arnold猜测等。将一大类数理方程自由边界问题抽象成带间断非线性项的偏微分方程,为求解这类方程发展了集值映射拓扑度理论(与他人合作)和不可微泛函的临界点理论。对张量特征值建立了若干基本结果,如非负张量的perron-frobenius定理,此外还建立了1-lapalace的图谱理论。先后出版《infinite dimensional morse theory and multiple solution problems》(1993)、《methods in nonlinear analysis》(2005)、《变分学讲义》(2009)等著述,并曾在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代表作有 《solutions of asymptotically linear operator equations via morse theory》(1981)、《variational methods for non-differentiable functionals》(1981)、《heat flow and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for harmonic maps》(1989)、《on nirenberg's problem》(1993)等。
曾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第七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教育部属北京大学数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高校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主任、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第四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数学天元基金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十一届中科院数理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2007年担任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4年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3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2007年获第三届全国名师奖,2008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还曾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陈省身数学奖和华罗庚数学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